信息公开

时间:2022-10-28 22:21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具体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把职业教育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从学院实际出发,结合我省宣传文化领域职业人才培养特点及学院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特制定十四五期间课程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及提质培优为抓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五育并举、特色鲜明、质优实用的课程体系,并构建对接职业本科的课程体系。

二、“十三五”课程建设发展回顾

(一)“十三五”课程建设成效

构建符合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十三五期间,学院根据产业升级转型变化,特别是宣传文化领域对人才需求,完成了专业布局调整,并构建了新闻传播类机电信息类艺术设计类经济管理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截止2020年底,全院共有课程653门。

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十三五期间,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结合各专业特点,将课程思政纳入院级项目。截止2020年,立项院级课程思政”112门,其中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7项,课程思政已经完成专业全覆盖、增量翻两番的既定目标,并成为引领专业建设的内生动力。

加强信息化精品课程建设。十三五期间,学院根据信息化发展对课程建设的影响,大力推进以在线精品课程、智慧课程等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课程建设,建成院级线上线下精品课程、智慧课程55门,其中省级以上课程20门,完成了十三五预期目标。

培育高水平教师团队。十三五期间,学院加大高水平教师团队培育力度,通过制定培养计划、树立教学标兵、举办教学大赛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团队建设,五年来,学院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10名、省级教坛新秀12名、省级教学团队5名,有力的支持了学院的课程建设。

(二)十三五课程建设的差距与不足

一是课程建设重申报、轻建设现象较为突出。由于课程建设相关考核评价机制标准不够充分,课程建设普遍存在重立项、轻建设的现象。二是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由于国家、省市一系列资金使用政策性措施调整,项目负责人普遍存在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的现象,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没有根据项目周期来进行合理规划等现象。三是课程建设激励机制不完善。课程建设中,除使用项目经费外,未将课程建设成效纳入教学考核、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等激励范畴,教师课程建设积极性不高。

三、“十四五”课程建设机遇和挑战

(一)十四五课程建设的机遇

一是职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特别是全国职教大会的召开,职业教育已经被确立为国家战略。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二是新兴科技手段为职业金课打造提供平台。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的普及,自媒体、融媒体等传播手段的兴起,都为职业课程打造奠定了基础,为更好的呈现职业教育过程,特别是实验实训过程提供了整体迭代方案。

(二)十四五课程建设的挑战

一是传统课程转型升级瓶颈未破处。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仍然存在大量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缺乏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不能有效地调动课堂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改造升级现有传统课程,使其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是当前学院课程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二是课程与行业需求脱节严重。新时代职业教育要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对照这一要求,学院在课程适应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四、“十四五”课程建设的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服务我省宣传文化领域人才培养需求,对接地方高水平大学、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指标及教学要求,以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建设、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全过程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推动课程信息化,消灭水课。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设高质量创新教学团队,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通过自建、引进、校企合作等方式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两微一端等信息化手段,在课程思政、专业教育、通识课程等方面提质培优总目标。完成课程思政全覆盖,打造两个“100课程,即累计建成院级各类优质示范课程100门以上,其中省级以上各类优质示范课程30门,产教融合课程20门;升级信息化课程资源库,累计建成线上教学资源课程100门。构建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充分发挥课程在育人中的核心作用。

五、“十四五”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围绕课程建设目标、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聚焦课程思政元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审视解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制订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将课程思政分为两级建设,即所有课程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方式,完成课程全覆盖,其中质量较高的课程思政遴选为课程思政示范课,并推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到十四五末,完成课程思政全覆盖,并建成省级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10门以上。

(二)搭建职业本科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发展职业本科的要求,积极探索专升本学制、独立本科学制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重点聚焦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以服务我省宣传文化领域发展为主线,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一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职业本科课程。到十四五末,完成2-3个专业职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达到独立本科学制要求。

(三)打造多元化职业教育金课

立足学院人才培养总体定位,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杜绝因人设课,淘汰水课,打造多元化职业教育金课。构建线上线下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资源课、智慧课程、微课等多元化的课程,重点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双元课程,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课堂一线育人的重要作用。到十四五末,学院累计建成各类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金课”100门,其中省级以上课程30门;建成产教融合课程达到20门。

(四)升级信息化课程资源库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升级优化学院线上教学及课程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打造课程+资源+评价的三位一体教学资库,涵盖慕课开发、移动学习、网络教学互动、线上校内资源对接、教学质量评价、智慧课堂教学及管理等功能。到十四五末,建成全院统一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库,累计线上课程资源达到100门。通过公开采购等方式,扩大校外优质线上公开课、慕课等课程资源的引入,作为校内课程资源的有效补充。

(五)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职业人才为根本,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开展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工作,以实现五育的内在统一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体育教育方面,积极推进体育俱乐部改革,探索校园体育锻炼融入课程体系;在美育教育方面,结合学院自身专业特点,开设美术、音乐、戏剧及影视鉴赏等美育课程;在劳动教育方面,发挥职业教育优势,除了开设生活劳动课以外,积极开展课内实践、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中去。

(六)培育高水平课程团队

培育各级各类高水平课程团队,提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打造名师名课。建立健全课程负责人制度,遴选责任心强、师德高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以制度的方式保障课程团队有效开展定期集体备课、交流研讨教学方式方法、承担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以各级各类教学能力大赛为抓手,提升一线教学团队水平。到十四五末,打造20个专业课、思政课、通识课相互补充的教学团队,形成优秀教学团队群,其中省级教学团队达到5个;积极参加省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力争在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中取得突破。

(七)建设特色优质教材

立足行业、注重特色,发挥学院专业优势,出台学院教材建设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教材建设工作。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编写范畴,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到十四五末,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规划教材5部,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10部,校企合作校本教材10部。

(八)改革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改革现有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抓手,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课程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适应学院发展实际的主讲教师制度,细化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把好课程质量关。到十四五末,建立起基于信息化手段的综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六、“十四五”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课程建设由分管院领导负责,教务处具体实施各项建设工作,保障规划做实做细、落地生根。

(二)制度保障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常态化评价模式。将各部门推进课程建设成效纳入学年绩效考核。

(三)资金保障

学院设立专项经费,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建设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四)过程保障

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各负其责,互相协同,形成课程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建设取得成效。